永利集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公司产品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公司产品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的前提,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培养效果如何?”的逻辑关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1、校企共建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要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并符合职业公司产品的基本规律。加大企业参与力度,把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主线,采取如引企入校、校企联合、前校后厂多种形式。
2、能力本位原则。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员工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按工作过程(任务)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统筹考虑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员工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3、“双证书”原则。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简称“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各专业要根据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规划与选择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拓展员工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员工在校期间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职业性原则。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实训操作过程中,使员工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培养。
三、基本要求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双元制”、“工学交替式”、“国家职业资格模式”、“CBE模式”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2+1工学结合模式,对我国的职业院校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
“2+1”工学结合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方法,是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具体讲,就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员工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包括企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2+1”工学结合模式,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员工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其中,“十双”运作模式是“2+1”工学结合模式实践的支撑。
十双模式是“双元”、“双体系”、“双纲”、“双教材”、“双师”、“双基地”、“双改”、“双强”、“双证书”、“双身份”。
(一)双元
1.含义
双元,即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形成双元驱动、联动、互动的关系体。
双元驱动:发挥两个载体(理论传授载体、实践体验载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员工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
双元联动: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上联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产品、业务推广上联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改变学校办学思想定位上的联动。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上的联动。
双元互动:企业经理人员成为专业建设的顾问,学校的教授到企业开展相关的理论咨询;企业学校协作攻关;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等。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不二法则。
2.运作方式:
(1)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2)建立董事会,明确权利、义务关系。
(3)开展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运作,规定校企合作完成的项目,以人才需求订单和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双方关系。
(二)双体系
双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线运行。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两个体系如何来设置的问题?二是设置什么内容?三是如何使其有效运行?
1)双体系改革与设置背景
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的实质是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总方案。课程体系是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员工个体需求的一系列方案和文件。课程是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教学就是按照课程所提出的计划,由教师指导员工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实现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国传统的课程设置是按层次结构来分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员工的认知能力。但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自成系统缺乏联系、增加了知识的冗余度和学习时间等问题。
为此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互动的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觉得,图(1)的体系思路是可行的。
这一课程结构表明了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使教育者形成特定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使之顺利进入岗位工作的同时,还强调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基础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技进步职业快速演变的新形势。它突出了适岗、综合、应变、创新发展的高职课程特征,解决了素质教育、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问题,因而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
2)理论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精简、必需、够用、适用。
(2)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员工个体发展需要。
(3)设置程序:围绕企业订单要求,逆序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安排理论部分的内容。
(4)理论课程体系的运行:层级之间独立运行,同层级课程并行交叉运行,例如车工工艺与车工实习,前者先于后者;但车工工艺课程属于数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为同层次课程,分成两个课程并行交叉展开。形成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互动、互补。
3、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设置原则:培养动手能力第一,与实际岗位零距离衔接。
(2)设置依据:企业的订单需要;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规范要求。
(3)运行: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
校内课堂,分为两个渠道,即主导渠道和自主渠道。两个渠道互补、互联,相互照应,主导渠道是在教学计划中的纳入课程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完成每天的实践内容。自主渠道是利用课余时间员工参加的员工社团、俱乐部、各类培训、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具体内容见表1。
校外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订单培养:主要形式:1年企业顶岗,员工完全融入企业员工的角色中,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
实践教学的运行步骤: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照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进行。
抓计划(P):落实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落实教学大纲、落实经费、落实时间与场所、落实考核评价办法。
抓实施(D):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抓落实。
抓检查(C):期初检查(检查落实情况);期中检查(检查过程运行情况);期末检查(查运行效果)
抓总结(A):总结经验与问题,进一步规范操作,改进方法。
(三)双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为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双纲运作,理论课教学大纲与实践课教学大纲独立运行、自成体系。
表1 实践教学渠道
四、双教材
采用理论课教材与实践课教材分设的方法。
1、理论课教材:
建设方式:采取选、修、编的办法,建设理论课程教材,理论课教材要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图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达形式,切忌长篇大论、文字的冗长繁杂。
2、实践课教材:
结合实践岗位,基本采用学校自编的方法进行。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实训教材可以有四种表现形式:
(1)案例型教材:以企业商务活动的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教会员工案例认知、案例分析、研讨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思考。
(2)岗位训练教材:如国际商务专业的报关员岗位教材,内容包括报关员的职责与要求,报关员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报检员岗位教材、理货员岗位教材等。
(3)按活动项目编排教材。如商务会议作为一个项目,实现员工对项目的策划、运作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的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实现对员工的行为引导,在情境中学习,发展个性创造,塑造团队精神。
(4)企业岗位培训教材。这主要是对“2+1”中的“1”来说的,员工已经进入了企业,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教材、企业员工的工作手册、企业工作流程、企业应急情况处理办法等,直接用在实习员工的培训中,这样使员工学干结合、身临其境中学、身临其境中干,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更强。
(五)双基地
双基地就是要建立起设施完备、效果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基地互相补充、各自发挥作用。
1、校内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是:
(1)规模性,要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得到实际的动手能力的训练、按岗位、按工位设计。
(2)仿真性,要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营造真实的企业氛围。
(3)系统性,安排的实训项目要成为体系,要满足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员工未来在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主观和客观的心理预期的要求。实训内容要全面,使员工掌握系统的工作技能。
(4)超前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满足现实性需求,更在于满足潜在性需求。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操作技巧方面要适当超前于企业的现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员工才不至于被快速发展的科技所淘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克服的六个问题:
目前各院校大都与企业联系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来弥补校内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对员工训练的不足,但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一是签订协议的多,真正运行的少;二是短期参观见习的多,长时间接纳员工实习的少;三是接纳个别员工、部分员工实习的多,接纳批量员工实习的少;四是以需要劳动力为主的多,真正给员工按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辅导的少;五是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员工为主的能力训练,企业既没有为教学服务的责任,也没有为教学服务的义务;六是技术含量密集程度不高。
(2)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
●学校和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利益共同体,签订协议,把员工的实习实训纳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规划中,加强与校办企业如宝鸡信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校办工厂的联系,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形成本校特色。
●实行订单培养“2+1”合作模式,把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术纳入教学内容,在第三年员工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企业制定培养方案,实习员工分阶段进行考核,择优转正录用,实现实习、就业的一体化。
●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实训的重要补充。
(六)双师
要提高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最为关键,要建立一支既是工程师又是讲师的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这是锻炼教师的最佳途径。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工作业务流程,锻炼教师的工程实践与管理能力。
3、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开展技术咨询、工程设计、管理咨询等活动。
4、建立教师企联通道,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年至少与3-5个企业建立长期的关系。每年至少有2个月时间到企业实践。
5、开展“4+1”模式,即建立一项长期、稳定、有效的制度,确保在教师的一个职称段内,有长期固定的时间下到企业中。即四年校内教学、集中一年时间到企业实践。
6、考取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律师等。
7、系办经济实体,教师参与管理、经营。
8、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专家到学校任教。
(七)双改
“双改”就是要改革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方法。
1、双改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考试为检测手段,员工处于被动位置,既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激发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工学结合的条件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必须改革。
2、双改的基本思路
(1)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实行“三借、一过程”,借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借上岗达标测试取代课程的考试;借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演练与环节的达标测试取代考试。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推行项目管理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把员工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八)双强
随着外向型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员工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的能力要强,英语应用能力要强。要保证双强,可行的做法是:
1、加大学习的课时量。
2、强调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淡化课程的理论性,强调实用性
3、改革计算机和外语的学习方法,把“探究式学习”转变为“习惯性学习”。
(九)双证
1、含义与必要性
“双证”(或多证),是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的必然要求。对员工来说,多一种证书,对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
2、运作办法
(1)职业认证要纳入教学计划。
(2)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
(3)实现一书多证制。如“1+4”模式,既一个学历证书、一个计算机能力证书、一个外语能力证书、一个专业资格证书、一个反映员工综合素养的综合能力证书(参加社团活动能力、演讲能力、礼仪表现等),实现“综合素养+专门技能”的培养目标。
(十)双身份
1、含义:
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要从头做起,从员工一入学就开始。员工入学后,开始实行预订单制,由企业和员工双向自主选择,企业选择员工、员工也可选择企业,被选中的员工分别由学校和企业、员工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意向书。实行冠名班级。员工成为在校员工的同时,也成为企业预约的员工。这样员工就成了“员工”和“准企业员工”的身份。
2、运作方式:
(1)企业到校了解员工、员工参观企业;
(2)学校邀请企业领导到学校进行企业文化教育;
(3)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4)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修改教学计划;
(5)学校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教育及专门技能教育。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单纯是一个教学理论架构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教学环节的具体实现。只有把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实,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